兀字康熙字典热度:3118

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繁体汉字】,【汉语拼音】wù,【汉字注音】ㄨˋ

【语音朗读】

【子集下】【儿】【兀字五行属土】

【子集下】【儿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

【註】危石也。又兀兀,不動貌。

【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词条更新时间:2024-04-26

兀字的字形演变


甲3372(甲)

狽元作父戊卣(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說文‧儿部

楷書

兀字的金文


狽元作父戊卣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5278

狽元作父戊卣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5278

兀字的象形文

读音:wù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金文1;

金文2;

小篆;

隶书

读音:wù

“兀”本义是高出。《说文》 :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略异,但均为人头顶上有一横,指头顶是人体最高处。其义与 “元” 、“天” 近似。又以小儿头上无簪,披发或光头,有光秃义,如秃鹫又称兀鹫。隶书为书写结构稳定,变 “人” 为 “儿” ,成为今文。

注: 甲、金文中多以上边一横表示 “天” ,下边一横表示 “地”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兀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兀
中国大陆
台湾 兀
台湾
香港 兀
香港
日本 兀
日本
韩国 兀
韩国
旧字形 兀
旧字形

兀字说文解字

【卷八】【儿】

『說文解字』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五忽切

『說文解字注』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讀若夐。夐今韵在四十四諍。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元之人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𧿁。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茂陵有兀桑里。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里者、葢周秦舊名。

兀字解释

兀字基本属性

  1. 兀的部首:儿部外笔画:1笔画总数:3仓颉号码:mu

  2. 四角号码:10212郑码查询:grBig5编码:A461gb2312码:D8A3

  3. uni-code:基本区 U+5140首尾分解:一儿部件分解:一儿

  4. 造字法:会意汉字结构:上下结构汉字五行:土

  5. 异体字:㐳 兀

兀字基本含义

1. 兀 [wù]

兀 [wù]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