猼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猼的基本解释
猼
【繁体汉字】猼,【汉语拼音】bó,pò,【汉字注音】ㄅㄛˊ
【语音朗读】
【巳集下】【犬】【猼字五行属】
【巳集下】【犬字部】
【廣韻】補各切【集韻】伯各切,𠀤音博。
【廣韻】犬名。
又【集韻】獸名。似人,有翼。
【山海經】基山有獸,狀如羊,九尾四耳,目在背,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註】郭璞曰:猼訑,音博施。◎按廣韻別書作䍸䍫。
又【集韻】【韻會】𠀤匹各切,音粕。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虎猼且。
【註】索隱曰:猼音普各反。
【集韻】本作蒪。或作尃。又【集韻】匹沃切,音鞄。
【司馬相如·子虛賦註】徐廣曰:猼音匹沃反。○按《漢書》作巴。𠀤詳艸部蒪字註。
词条更新时间:2023-09-27
猼的部首:犬部外笔画:10笔画总数:13仓颉号码:khibi
四角号码:43242郑码查询:qmfdBig5编码:DEAAgb2312码:none
uni-code:基本区 U+733C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造字法:汉字结构:左右结构汉字五行:
异体字:𧳵
1. 猼 [bó]2. 猼 [pò]
古书上说的一种狗。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像人而有翅膀。
〔~且(jū)〕荷。一说是芭蕉。
子集丑集寅集卯集辰集巳集午集未集申集酉集戌集亥集備考補遺考證按部首查询康熙字典起名大全
佡𥌚蚌兕𤖅𤅑𠒧㜙䦌𥷕𩣒習猽𩨩𥢒𡯫拐𢦳𥕷䮞嘆䙃跎𣯉戚𢎡聱孛𣨎𧁁𣐺𣢘𢎧輕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