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字康熙字典热度:839

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繁体汉字】,【汉语拼音】hū,hù,【汉字注音】ㄏㄨ

【语音朗读】

【辰集上】【日】【曶字五行属】

【辰集上】【日字部】

【韻會】昒書作曶。

【前漢·司馬相如傳】曶𤕤闇昧,得耀乎光明。

【註】曶𤕤,早朝也。◎按與曰部㫚字不同。㫚从曰,與忽同。此从日。《字彙》云同忽,非是。

词条更新时间:2024-04-26

曶字的字形演变


㸓尊(金)
西周中期

曶鼎(金)
西周中期

說文籀文

說文‧曰部

樊敏碑(隸)
東漢

楷書

曶字的金文


虫日作旅鼎西周早期集成2175

姞曶母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330

史㸓爵西周早期集成9041

曶鼎西周中期集成2838

大師虘簋西周中期集成4252

大師虘簋西周中期集成4252

曶卣蓋西周中期集成5190

㸓尊西周中期集成5931

曶壺蓋西周中期集成9728

克鎛西周晚期集成209

師害簋西周晚期集成4116

𠑇匜西周晚期集成10285

曶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曶
中国大陆
台湾 曶
台湾
香港 曶
香港
韩国 曶
韩国
旧字形 曶
旧字形

曶字说文解字

【卷五】【曰】

《說文解字》

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𠯳,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呼骨切

《說文解字注》

(曶)出气䛐也。玉篇作。出乞者,其意也。曶者,其言也。意內言外謂之䛐。此與心部忽音同義異。忽,忘也。若羽獵賦蠁曶如神,傳毅舞賦雲轉飄曶,漢樊敏碑奄曶滅形,皆出气之意。倐𠦪之皃本當用此字,不當作忽忘字也。楊雄傳:於時人皆曶之。則假曶爲忽。古今人表仲忽作中曶,許云鄭大子曶,則未識名字取何義也。今則忽行而曶廢矣。从曰。勿,象气出形。呼骨切。十五部。俗作曶。春秋傳曰:鄭大子曶。始見左傳桓公十年。今字作忽。

(𡇆)籒文曶。从口。一曰佩也。象形。按六字當作一曰佩也五字。系於象气出形之下、春秋傳之上。淺人改易之,致不通耳。下得謂古笏可从口,不可从曰。亦不得謂𠯳象笏形也。咎繇謨: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訓,史記作來始滑。裴駰曰:尙書滑字作曶。音忽。鄭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據此則象笏字古作。許竹部無笏。

曶字解释

曶字基本属性

  1. 曶的部首:日部外笔画:4笔画总数:8仓颉号码:pha

  2. 四角号码:27602郑码查询:ryokBig5编码:CCD1gb2312码:none

  3. uni-code:基本区 U+66F6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4. 造字法: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汉字五行:

  5. 异体字:𡇆𡆳𡆷𠯳𠯳 𡆳 𡆷 𡇆 𦙑𡇆𡆳𡆷𠯳

曶字基本含义

1. 曶 [hū]2. 曶 [hù]

曶 [hū]
  1. 古通“忽”(a.迅速:“~如神。”b.忽略;忽视:“时人皆~之。”c.极微小的数量单位)。

  2. 古同“旸”。

  3. 古剑名。

曶 [hù]
  1. 古通“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