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字康熙字典热度:9634

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繁体汉字】,【汉语拼音】zhī,zhì,【汉字注音】ㄓ

【语音朗读】

【午集中】【矢】【知字五行属火】

【午集中】【矢字部】

〔古文〕𢇻𥎿【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𠀤智平聲。

【說文】詞也。从口从矢。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

【增韻】喩也。

【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又漢有見知法。

【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

【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又相交曰知。

【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

【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

【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又【爾雅·釋詁】匹也。

【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註】匹也。

又【廣韻】欲也。

【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又猶記憶也。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猶主也。

【易·繫辭】乾知大始。

【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

【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

【黃帝素問】二刺則知。

【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又藥名。

【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又【集韻】【韻會】知義切。

【正韻】知意切。𠀤與智同。

【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

【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又姓。

【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词条更新时间:2024-09-08

知字的字形演变


中山王昔壺(金)
戰國晚期

說文‧矢部

睡.日乙46(隸)

老子甲後197(隸)
西漢

縱橫家書8(隸)
西漢

春秋事語57(隸)
西漢

禮器碑(隸)
東漢

熹.易.乾文言(隸)
東漢

楷書

知字的金文


中山王昔壺戰國晚期集成9735

知字的象形文

读音:zhì


甲骨文;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说文古文;

楚帛书;

小篆𥏼;

小篆知;

汉帛书;

隶书

读音:zhì

“智” 的本义是知识和智慧。《说文》: “智,识词也” 。意思是表示聪慧的虚词。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 , 字形所从, 尚无精准诠释, 但从“口”从 “矢”可表明口才, 语言敏捷如矢(箭)。旁边的 “”形后化为“于” , 也是表示语气的字。 “智” 金文多写作 “” , 下边从“曰”或“甘” ,会意智者说话甜美,与字义不悖。小篆误将“甘、曰”为“白” , 写作“” 。 “说文古文”将“甘”写作“丘” , 或表示智者爱山或登高远瞻。 汉帛书与隶书( 《叶慧明碑》 )分别写作“, 可看出与甲、金、篆的传承与演变。

注: 后小篆取“矢、 口”而成知识的“” (知)字。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知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知
中国大陆
台湾 知
台湾
香港 知
香港
日本 知
日本
韩国 知
韩国
旧字形 知
旧字形

知字说文解字

【卷五】【矢】

《說文解字》

詞也。从口从矢。陟离切

《說文解字注》

(知)䛐也。白部曰:𥏼,識䛐也。从白,从亏,从知。按此䛐也之上亦當有識字,知𥏼義同。故𥏼作知。从口矢。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陟离切。十六部。

知字解释

知字基本属性

  1. 知的部首:矢部外笔画:3笔画总数:8仓颉号码:okr

  2. 四角号码:86800郑码查询:majBig5编码:AABEgb2312码:D6AA

  3. uni-code:基本区 U+77E5首尾分解:矢口部件分解:矢口

  4. 造字法:会意;从口、从矢汉字结构:左右结构汉字五行:火

  5. 异体字:智智 𢇻 𥎵 𥎿

知字基本含义

1. 知 [zhī]2. 知 [zhì]

知 [zhī]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知 [zhì]
  1. 古同“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