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康熙字典网络版共收录48079个汉字,含增补、补遗、考证的汉字,提供汉字起源、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象形文的查询,资料翔实且丰富。
康熙字典 创作共享 免费使用 苏ICP备11037243号-4
魚
【繁体汉字】魚,【汉语拼音】yú,【汉字注音】ㄩˊ
【语音朗读】
【亥集中】【魚】【魚字五行属】
【亥集中】【魚字部】
〔古文〕𤉯【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𠀤御平聲。
【說文】本作𤋳,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
【註】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
【韻會】隷省作魚。
【易·中孚】豚魚吉。
【註】魚者,蟲之隱者也。
【儀禮·有司徹】魚𠤎。
【註】魚無足翼。
【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
【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又【詩·小雅】象弭魚服。
【傳】魚服,魚皮。
【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又【唐書·車服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
【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
【金史·輿服志】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又【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
【註】以魚皮爲飾。又馬名。
【爾雅·釋畜】二目白,魚。
【註】似魚目也。
【詩·魯頌】有驔有魚。又地名。
【左傳·僖二年】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魚,人實逐之。
【註】魚,魚復縣,今巴東永安縣。又【晉語】夷鼓,彤魚氏之甥也。
【註】彤魚,國名。又姓。
【左傳·成十五年】魚石爲左師。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修魚氏。又與吾同。
【列子·黃帝篇】姬,魚語女。
【註】姬讀居,魚讀吾。又叶魚羈切,音宜。
【徐幹·七喩】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胎音怡。又叶語鳩切,音牛。
【庾闡詩】煉形去人俗,飄忽乗雲遊。暫憩扶桑隂,忽見東岳魚。
词条更新时间:2023-12-07
“鱼”是典型的象形字。属水生脊椎动物,后混称某些水栖动物,如鳄鱼、鲵鱼等。《说文》: “鱼,水蟲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甲骨文写法虽多,但均象一条鱼形。金文和石鼓文部分字形略变,或将尾部写成火字。但金文1(商凤尾鼎)却形象生动颇带装饰艺术性。小篆在金文基础上规范了笔划,但也失去鱼的形状。隶书(汉《曹全碑》 )改小篆的弧笔圆折为直笔方折,将鱼尾的“火”改为“四点” ,完全脱离了象形字的行列。
“䲣” (读yú )指捕获鱼。此字未见小篆, 甲骨文、金文、 《侯马盟书》等写作 “、
、
、
、
、
、
” , 多是在 “鱼” 字头上加一“虍”(读hǔ )头,当是用鱼鹰等驯服好的动物帮助渔民捕鱼的情景。其中金文有作“
” 者, 增加了表示手持工具的 “攴” , 凸显了利用工具捕鱼的特征。
注: “鱼” 是个部首,从鱼的字多与鱼类有关。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鱼》
鱼是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均酷似鱼的画图,且字形多样。是古人对这一动物仔细观察而熟识的表现。因其是先民主要猎食物,在文字产生前鱼形就成了彤鱼族的标识和族徽,广泛出现在陶器和壁画上。在商周时代更是以象形字图的方式大量刻画在重要器物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则是早期文学中对鱼的描写。
丁亥夏日 大熊
规格: 高92CM 宽63CM
【卷十一】【魚】
《說文解字》
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凡魚之屬皆从魚。語居切〖注〗《說文》作𤋳。𤉯,古文。
《說文解字注》
(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佀。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語居切。五部。凡魚之屬皆从魚。
魚的部首:魚部外笔画:0笔画总数:11仓颉号码:nwf
四角号码:27336郑码查询:raaBig5编码:B3BDgb2312码:D3E3
uni-code:基本区 U+9B5A首尾分解:部件分解:
造字法:象形;像鱼形汉字结构:上中下结构汉字五行:
异体字:漁鱼𤋳𤉯𩵋漁 䁩 䏸 䐳 鱼 𤉯 𤋳 𥆐 𩥭 𩵋 𩺰 𣩕 𤋳𤉯𩵋𤋳𤉯𩵋
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