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康熙字典热度:4781

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繁体汉字】,【汉语拼音】kǒu,【汉字注音】ㄎㄡˇ

【语音朗读】

【丑集上】【口】【口字五行属木】

【丑集上】【口字部】

〔古文〕𠮚𠙵【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词条更新时间:2023-12-10

口字的字形演变


甲1215(甲)

甲1277(甲)

四祀弋其卣(金)
商代晚期

郭.忠.5(楚)

說文‧口部

睡.日甲82(隸)

老子甲112(隸)
西漢

淮源廟碑(隸)
東漢

楷書

口字的甲骨文


甲940合24144

甲1181

甲1193

甲1215

甲1271合31486

甲1277合31446

河391

簠地3合31579

粹220合27178何組

珠579合27706

明藏760

佚286合31437

口字的金文


戊寅作父丁方鼎商代晚期集成2594

亞古父己卣商代晚期集成5215

四祀弋其卣商代晚期集成5413

口尊商代晚期集成5452

口字的象形文

读音:kǒu


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金文1;

金文2;

古陶文吃;

秦简;

小篆口;

小篆吃;

三体石经;

汉帛书;

隶书

读音:kǒu

“口” 是部首字。也是人和一些动物用来饮食和发声的器官。《说文》 :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引申人数,如三口人; 比喻象口形的物体,如门口、洞口、窗口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都是口(嘴)的形状。隶书以直笔方折取代了篆书的弧笔圆折, 写作 “” , 成为今文, 是古今字中变化最小的字形之一。

“吃”字在古文字中表示语呐,即口吃。《说文》: “吃,言蹇难也。从口, 气声。 ”古陶文、小篆写作“ ” , 由说话的 “口” 和 “气”组成,会意说话气不连,因而口吃。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无愧我心》

不问身前事,唯望无愧我心。

鹤年熊国英

规格: 高68CM 宽67CM

口字新旧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口
中国大陆
台湾 口
台湾
香港 口
香港
日本 口
日本
韩国 口
韩国
旧字形 口
旧字形

口字说文解字

【卷二】【口】

『說文解字』

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从口。苦后切

『說文解字注』

(口)人所㠯言食也。言語、飮食者口之㒳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也。頤象傳曰。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象形。苦厚切。四部。凡口之屬皆从口。

口字解释

口字基本属性

  1. 口的部首:口部外笔画:0笔画总数:3仓颉号码:r

  2. 四角号码:60000郑码查询:jaBig5编码:A466gb2312码:BFDA

  3. uni-code:基本区 U+53E3首尾分解:冂一部件分解:口

  4. 造字法:象形汉字结构:单一结构汉字五行:木

  5. 异体字:叩𠙵𠙵 𠮚 叩𠙵

口字基本含义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5. 破裂的地方:~子。